来自网友【Nouvelle】的评论在剑桥电影手册系列﹣戈达尔中看到对Barbarella一个很有趣的引用,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后新浪潮时期法国电影的转型:As the state of France is inscribed on the body of women in the 60s, now a woman's body symbolizes the change. In 1967, the apotheosis of American influence was achieved in Roger's film version of Jean-Claude Forest's sic-fi erotic comic strip,Barbarella, which starred Amercian actress Jane Fonda as robotic sex object. But by 1972, when Fonda returned to French film in Tout va bien, her role was that of an earnest, feminist journalist.(Jill Forbes, Pierrot le fou and Post-New Wave Cinema.)如果说60年代女性身体对法国人来说是国家标志上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Marianne的剪影,那么对于美国人来说则是象征性与英雄主义的巴巴丽娜。这位性感女英雄的出现标志着改变,她让深受希区柯克和gangster movie影响的电影手册派导演认识到美国电影已经不再是他们所热爱的那个了,是时候和美国大众电影说分手了。二战后美国文化实实在在地对法国电影的发展变革起到了影响。比如新浪潮的诞生,四五十年代出现的专门介绍美国文化的杂志,电影手册本身也对美国电影给予持续的关注和评论,直到这些批评家们自己拿起摄影机开启了新浪潮,而许多电影的剧本和原型即源于1945年创刊的Série Noire中翻译和介绍的美国thriller小说;比如60年代,面对越战,深受50年代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影响的法国人认识到美国或苏联的帝国主义问题与法国本国政治同等重要,而这种对美国及国际事件的关注则对Dizga Vertov派具有重大影响,推动了68年五月学潮时期政治电影的开创,试图探索帝国主义与电影制作之间,影像的重现力量与影像的政治性之间的联系;又比如,巴巴丽娜的出现,让后新浪潮的导演们意识到法国电影的出路在于naturalization和domestication,将焦点从国外转回国内,发掘本土素材。其实早在1965年戈达尔的Pierrot le fou就已经显露出了反主流的关注国内问题的尝试,尽管同样具有越战,美国士兵等国际政治元素,但戈达尔则倾向于将这一看似远在越南的战争带入在法国的男男女女的生活中去,其1967年的Loin du Vietnam更强调了国际事件对于法国本土人的生活的影响以及每一位法国人为之应负的责任。因而,72年,当当年的巴巴丽娜﹣简方达以一位女性主义记者的形象出现在探讨国内问题的Tout va bien中时,法国电影的"the long love affair with American popular fiction and popular cinema" had definitely ended.